老干棒的媳妇果儿:黄土坡上开出的坚韧之花

V5IfhMOK8gV5IfhMOK8g 10-18 90 阅读

黄土坡上的守望者

在陕北连绵的黄土坡上,风沙与岁月共同雕刻着这片土地的模样。清晨五点,当天边刚泛起鱼肚白,果儿已经轻手轻脚地起身了。她是老农民老干棒的媳妇,一个名字普通却承载着半生风雨的女人。灶膛里的火苗噼啪作响,大铁锅上蒸着金黄的窝头,小米粥的香气弥漫在土窑洞里——这是一天开始的信号。

老干棒的媳妇果儿:黄土坡上开出的坚韧之花

老干棒总说:“果儿这名字起得好,像地里的果子,耐旱耐寒,还甜。”的确,果儿的人生如同黄土高原上一株顽强生长的沙棘,根系深扎,枝叶舒展。她嫁到这里的第三年,婆婆病逝,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老干棒又因伤腿行动不便,二十岁的果儿默默接过了锄头和扁担。从此,田间地头多了一个瘦小却利落的身影:犁地、播种、施肥、收割……四季轮回中,她的手掌磨出了厚茧,脊背弯成了土地的弧度,但眼神始终清亮如高原的蓝天。

农闲时,果儿会坐在院里的石磨旁做针线活。纳鞋底、缝棉袄,针脚密实得像她种下的麦垄。邻居们常夸:“果儿的手艺,能叫破布头开出花来。”她只是笑笑,低头继续飞针走线。这些细致活计不仅是贴补家用的方式,更是她与这片土地对话的另一种语言——一针一线里绣着对生活的期盼,纳着对家庭的守护。

最让人惊叹的是果儿种瓜的手艺。门前那片沙土地,被她调理得肥沃松软。初夏时节,瓜苗刚冒出两片嫩叶,她就知道哪株能结出最甜的果实。夜里刮风,她打着手电筒去给瓜苗盖草帘;干旱时,她一桶一桶从三里外的井里挑水浇地。老干棒常说:“你待这些瓜娃比待我还上心。

”果儿抿嘴一笑:“瓜熟了你不吃得最香?”

深秋的黄昏,果儿常独自坐在坡头看日落。夕阳把黄土高原染成金红色,沟壑纵横的土地像老人脸上的皱纹,深刻却充满故事。她想起自己刚嫁过来时,曾因思念平原故乡的绿水青山偷偷哭过无数次。如今,她却在这片苍茫雄浑的土地上扎下了根——这里的风沙教会她坚韧,这里的乡亲给予她温暖,这里的土地回报她丰收。

根与果的传承

如果说第一部分的果儿是黄土坡的守望者,那么第二部分的故事则是关于传承与新生。时间如陕北的季风般掠过,转眼果儿的儿子小石头已经能扛着锄头跟她下地了。这个十六岁的少年,有着和老干棒一样黝黑的皮肤,却继承了果儿清亮的眼神和灵巧的双手。

“妈,为啥咱家的瓜总比别家甜?”小石头一边给瓜秧掐尖一边问。果儿擦擦汗,指着土壤说:“你看这土,看着干,底下却有湿气。瓜根扎得深,就能吸到甜水。”她教儿子的不仅是农活技巧,更是与土地相处的智慧:什么时候该等一场雨,什么时候要舍得疏果,怎样从云彩的形状判断天气……这些经验如同古老的密码,一代代在田间传递。

变化悄然发生。小石头考上县里的高中后,开始把智能手机带到地里。他给果儿看短视频里现代化大棚种植技术,絮絮叨叨说着“滴灌”“有机肥”。果儿最初摇头:“花那些钱干啥?老祖宗的法子够用了。”但当她看到儿子用电商平台把家里的南瓜卖到城里,价格翻了三倍时,眼神里终于有了波动。

那年春节,小石头用卖瓜的钱给家里装了太阳能灯。夜幕降临时,院子里第一次亮如白昼。果儿坐在灯下择豆角,忽然对老干棒说:“咱石头说得对,老法子要守,新路子也得走。”开春后,她让儿子教她在网上查天气预警,还同意试种一小片新品种枸杞。

最动人的变化发生在去年秋天。果儿发现小石头偷偷用手机录她唱的山歌——那些她从小听母亲唱,又唱给儿子听的陕北调子。“录这干啥?又不好听。”她不好意思地摆手。小石头眼眶有点红:“妈,这是咱们的根。等我去了大学,想家了就能听。”

如今果儿常站在坡上眺望:远处的高速公路像银带般穿山越岭,近处的田垄依旧散发着熟悉的泥土气息。她明白,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——土地给予人的踏实感,双手创造价值的尊严,家庭血脉相连的温暖。而新时代的风,正带着这些扎根黄土的“果子”飘向更远的地方。

夕阳西下,果儿弯腰拾起一捧黄土,轻轻搓捻。沙粒从指缝漏下,仿佛时光流淌。她忽然想起自己名字的来历——婆婆曾说:“希望你像山野的果子,越是风吹日晒,越结得甜。”如今看来,这话竟成了箴言。黄土高原上,果儿的故事仍在继续:古老又新鲜,平凡却坚韧,如同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。

The End 微信扫一扫
上一篇 下一篇

相关阅读